本网消息 6月,为响应国家“援藏援边”号召,自治区人民医院组织医疗队远赴1420公里外的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察雅县。
此时,正是察雅县人民医院“二甲”创建终评冲刺时期。舟车劳顿后,大家用两天时间适应高原反应,然后立即投入到日常工作中去。
张倍,援藏医疗队的外科医生,他负责察雅人民医院外科医疗和手术的指导。
“你能相信,一个小小的阑尾炎也会要人命吗?”这是一句最能反映藏区交通不便利、医疗卫生事业落后的状况。切阑尾、打结石这样的小手术放在藏区就是“大手术”,可想而知他们在外科手术方面的落后。
据统计,察雅县人民医院2018年外科全年手术34台。而最新数据,通过对口医疗援藏后今年6月完成手术18台,7月完成手术32台,外科床位使用率从往年的15%-34%增加到57%-100%。
7月8日的下午,有一名藏区孕妇,因妊娠20周伴右侧腰部剧烈疼痛5天住院。入院后持续发热,体温上升至40度,腰痛持续不缓解。因患者为妊娠期孕妇,检查和手术治疗就是在内地也相当受限及棘手。在医疗条件相对滞后的昌都地区往往是为缓解疼痛而终止妊娠或转至内地大型医院治疗。但是,患者一旦延误治疗时机可能出现脓毒血症或流产风险,这样对大人、小孩均不利。
这时,张倍和大足区人民医院的医生进行了远程会诊,考虑为妊娠期子宫压迫输尿管引起梗阻感染,因条件有限,当晚安置临时输尿管导管解除了患者的疼痛,控制了感染。同时,区人民医院又为其寄去了双J管,用于替换临时导管。经大足、察雅汉藏两家医院的接力,患者终于在1周内治愈出院,并成功保证了大人、小孩的安全。
出院时,患者全家为援藏医生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距离察雅300公里外的一对姐妹,均患有双侧下肢静脉曲张,因当地医疗条件差,听闻察雅有援藏医疗专家做手术便赶来了。姐妹双双治愈回家,口碑相传,察雅外科此类手术患者外乡人就多了起来。
原来收治病情稍微复杂麻烦的患者均转至上级医院,现在除非技术及条件限制的转上级医院,大部分外科病人均在县内治疗治愈。手术也从单一的普通外科传统开刀手术,逐渐发展为含普外科、肝胆外科、肛肠科、胃肠科、泌尿外科等多种类手术。
大足区人民医院医务科的何晓梦是援藏医疗队的队长。进藏后,她主要负责帮助察雅县人民医院创建“二甲”。
察雅位于西藏自治区东部,昌都市南部,年平均气温11℃,环境干燥,空气稀薄。刚到时,何晓梦夜不能昧,半夜憋醒,晨起流鼻血,眼干且痛等现象日日发生。身体初步适应后她便扎进新工作中。
“熟悉条款,摸清家底”是何晓梦要做的第一件事,她带领援藏队工作人员抓紧时间学习藏区的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到医院各个临床科室实地检查,逐条逐款对照标准查找问题。针对察雅医院援藏队伍多,其它医院援藏队员对等级医院评审条款不熟悉的情况,立即对察雅县人民医院各援藏队进行了等级医院创建条款的培训。
为了推动全院的创建工作,7月10日,察雅县人民医院“二甲”创建冲刺动员大会召开,并在会后从创建意义、评审方法、评审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全院等级医院评审培训。
针对察雅县人民医院存在的医疗制度缺失,医疗管理不规范,医生资质不足等问题,同时根据5月察雅县人民医院“二甲初评”中专家提出的170多条问题。何晓梦带领大家整理院级医疗制度112条,医疗相关应知应会189项,并对全院的技术目录进行了梳理,规范了技术授权标准及流程。
一个月时间,何晓梦下科室督促“二甲”工作10余次,临床检查医疗质量8次,还进行了一系列培训。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希望通过这次援藏将内地的管理理念带入藏区。”何晓梦说,援藏队伍终将有离开的那一天,但是他们将努力让精细化、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理念,医疗质量环节管理的方法留在藏区,让藏区医院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
察雅县人民医院麻醉科于2017年成立,目前具有麻醉资格的医师仅有1名。
杨卿强去后组建了麻醉复苏室(PACU)。麻醉复苏室能为所有麻醉和镇静患者的苏醒提供良好的密切监护,并能及时有效的处理麻醉中苏醒期并发症,既保证了手术患者苏醒期的生命安全,降低了手术风险率,提高了手术质量。同时也大大的缩短了病人在手术室的时间,不但减少病人的恐惧心理。
除了麻醉,杨卿强还多次参与院内的急救工作,急诊插管、心肺复苏等各项急救活动他都会在第一时间赶到,只为能以最快的速度挽救那些濒危的生命。每次抢救完患者松一口气的时候,杨卿强自己也是大脑充血、耳鸣、双唇青紫,心慌气短,气喘如牛。每当这时候,同事们就会开玩笑说:“快来抢救,这里还有一个‘高反’患者!”
让杨卿强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抢救一名早产患者,出生婴儿体重只有1.31公斤,由于医院不具备救治早产新生儿的能力,需要转上级昌都市人民医院进一步救治。昌都市距离察雅县需要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而且所处地理位置海拔更高,能否把孩子安全地送到昌都不仅是对孩子的考验,更是对医生们的考验。
给孩子顺利气管插管后,杨卿强抱着孩子坐上了去昌都的救护车。在颠簸的急救车上,为了维持婴儿的呼吸,杨卿强忍受着胃里翻江倒海的呕意,小心的维持着身体的平衡,尽量减少车体震动对孩子的损害,还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况,因为一旦气管插管脱落,这个微弱的小生命将无法坚持到目的地。最后到达目的地时,杨卿强小心翼翼的将孩子交到对方医生手中,这才发现自己由于保持姿势太久已经肢体僵硬了,后背由于在车厢内多次和车厢碰撞出现了一大片青紫。
没有临床手术所需耗材,大足医院寄过去;遇到技术难题时,两边医生远程会诊;检验项目不能开展,援藏医生牵头建立微生物室;医护人员院感意识差,便苦口婆心的一遍一遍讲解……虽然援藏工作才开展3月有余,但援藏医疗队和当地医护人员以及居民们逐渐建立起感情。
“几十公里外,甚至更远的地方,藏民们知道察雅县来了援藏医疗队都纷纷赶过来看病就医。在察雅,只要我说我是援藏的医生,马上就能受到藏民同胞最高礼仪的款待。”援藏护士梁茂贤说,每当大家出去义诊的时候,当地老百姓知道他们是援藏医生都很感激他们。
其实,刚去到西藏时,大家也面临着诸多的压力。比如,医疗设备不齐全、健康卫生意识差、部分医生不理解等问题。
“除了硬件设施和医疗水平的差距,还有很多事情是意识问题,一些不科学、不合规的行为大家已经形成了习惯。”记得在给为一位传染病患者拔针的时候,当地护士不小心将自己的手刺出血了,但是对方并没有在意,在梁茂贤看来,这却是非常严重的事情,因为护士很有可能因此被传染。
为改变的他们的思想意识,援藏医疗队除开展专业知识讲座,还主动融入医院大家庭,和他们交朋友、谈心。值班时,援藏医疗队的医生主动承担脏活、累活,在减轻他们工作负担的同时,还以师带徒的形式将国内外先进的医疗知识和技术传授给他们。
察雅县政府楼前的篮球场是援藏医生杨卿强工作之余去得最多的地方。在那里,他和他的藏族球友建立深厚的感情,大家在球场上挥洒汗水,累了就席地而坐聊聊彼此家乡的特色。
“刚开始的时候,简单的投篮就把我累得上气不接下气,每当这时大伙儿都会亲切关心我,并陪着我放慢速度。现在,我已经可以和藏族兄弟们分组对抗半小时了。”杨卿强说,身体素质的提高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让他感受到了藏民同胞对自己的尊重,深刻体会到了“藏汉一家亲”的真正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