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聚力“四个创建”“四个走在前列”,聚焦察雅县创建高原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察雅县创建国家固边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区建设,结合昌都市“三农”工作实际,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
二、坚守一个底线: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巩固拓展好脱贫攻坚成果,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加强产业和就业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扎实做好四项巩固措施。
一要抓好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常态化帮扶。坚持把防返贫监测和帮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三类人”监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监测发现和帮扶机制,认真落实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二要抓好“两不愁三保障”成果巩固。持续提升群众饮水质量,持续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持续对农村危旧房进行改造提升,确保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在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的基础上,继续做好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等各项工作。产业帮扶上,重点做好利益联结机制、项目带动增收工作,政府投资项目交由有资质的农牧民施工队组织实施的要求。就业帮扶上,做好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外出务工等工作,不断加大转移就业工作力度。消费帮扶上,重点做好帮扶产品线上线下营销,强化产品标准化认定,进一步对接区内外消费市场,促进产品变商品,解决好帮扶产品营销方面的短板。
三要抓好易地搬迁的后续扶持。持续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转移就业等各项工作,促进搬迁群众与迁入地群众交流交往交融,确保搬得进,稳得住,融得入,能致富。
四要抓好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央农办 财政部关于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51号)精神,重点做好摸清资产底数、资产确权登记、落实后续管理责任、规范后续管护运营、规范收益分配使用、严格项目资产处置等工作,推动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四、落实三项重点工作: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
(一)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乡村发展关键就是要发展产业,要按照县委产业发展既定战略,制定“一村一策”,突出规划引领,牢固树立“规划就是法律”的意识,按照产业融合发展布局,推进农牧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察雅资源禀赋,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做强农牧特色产业,探索产业发展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打造生产加工包装冷链物流仓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销售链、利益链”协同发展,形成大产业、大整合、大推动、大连接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
一要发挥资源优势,探索产业提档升级。做好“土特产”文章,坚持宜农则农,在保障粮食安全前提下,向土地要食物,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优质水果,着力将察雅县打造成为“全区河谷经济发展示范区”。坚持宜牧则牧,向草原要食物,大力发展河谷畜牧业,将察雅县打造成为“全市牦牛之乡”,全市重要的牦牛肉产品供应基地,全市重要的奶源供应基地,全市牲畜良种繁育中心。坚持宜游则游,向旅游资源要出路,围绕察雅县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农旅融合类产业,创新“景点+产品”、“房东+股东”模式,设立农产品“摊位经济”,将本地农畜产品融入“吃住行娱游购”旅游全过程营销,让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断增加群众收入。
二要坚持市场导向,完善全产业链条。牢牢把握市场这一连接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积极拓展市场渠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现有规模为基础,实施产业提档升级行动,进一步建立产业链。围绕牦牛养殖、高原优质水果、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用5年左右时间打造养殖、种植和加工等3个产业集群、1个现代农牧特色产业精深加工产业园、1-3个产业强镇。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奖补方式,大力推行“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形式,以农牧林特色产业数字化运营平台建设为抓手,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不断完善生产加工包装冷链物流仓储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进一步健全供应链。把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升农业产业供应链现代化水平的主力军,充分发挥察雅县现有供应链企业及合作组织的带动作用,持续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建立“一企一册”,提高产品供给能力,推动市场主体供应体系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冷链物流仓储项目建设,健全农产品商贸物流体系,整体提升产业供应链水平。进一步完善销售链。加强线下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利用招商引资会、展销会等,加强农超对接、农企对接。抓牢线上资源,充分利用京东、天猫、832平台等互联网优势,采取传统电商渠道+直播带货的方式向区内外市场销售农畜产品,实施多渠道销售。积极打造察雅县区域公共品牌,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故事”,借力援藏平台,提升宣传力度,争取将察雅县农牧林特色产业宣传纳入重庆市、福建省市场体系建设年度计划,不断提升昌都市农畜产品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进一步紧密利益链。注重群众增收,加快产业资产确权,完善产业收益分配机制,健全产业发展与群众受益利益联结机制,将中央财政衔接资金60%用于产业发展,将产业发展收益资金60%作为村集体滚动发展资金,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抱团发展模式,推进千家万户的小市场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机结合,努力让各族群众不离乡、不离土、就近就便融入产业发展,实现长期稳定增收致富。
(二)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乡村,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厕所革命等。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有力有序推进。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扎实开展重点领域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一要抓好基础设施。在现有“水电路讯网”基础上,实施村庄道路、入户道路、农田机耕道路、牧区道路、产业路、旅游路“六路建设”,加快乡村用电薄弱区域电网建设,加快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提质升级,加快数字乡村建设、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实现村庄健康饮水、稳定电力、宽带网络、客运班车、电商物流“五畅通”,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化生活条件;二要抓好公共服务。在现有“科教文卫保”基础上,加强村级综合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条件,实现行政村村集体办公场所、村卫生室、学前教育、文化活动阵地、治安室、医保社保参保率“六覆盖”,推动城乡均衡发展;三要抓好人居环境。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行动,做好人畜分离、垃圾分类清运处理、污水处理、村庄绿化美化、庭院整治、房屋提升、改厕改卫、残垣断壁整治“八项行动”。加大对私搭乱建、耕地草场乱占、集体资源乱用、电线网线乱拉、村庄环境脏乱差“五项治理”,推动实现道路硬化、庭院美化、路灯亮化、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五化”。打造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应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村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应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特色风貌,留住田园乡愁;应多做雪中送炭的事,避免锦上添花,杜绝盲目贪大求全、大拆大建,不照抄照搬城镇建设经验,搞得城市不像城市、农村不像农村。
(三)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
⠦#8194;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自治”“德治”“法治”,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效平台载体,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乡村建设。
一是抓好乡风文明。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加强康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加强村级文艺队建设,经常性开展文艺活动,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移风易俗,革除成规陋习,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四讲四爱”群众教育、新旧西藏对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二是抓好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完善村民自治、法治、德治体系建设,强化要素保障,不断提升乡村善治水平。完善村规民约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三资”管理,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全面实行村务、党务、政务公开。积极动员群众头功投劳参与乡村振兴建设。持续抓好乡村维护稳定、扫黑除恶、疫情防控、联防联治,建设平安乡村,实现共建共治共享。
三要抓好精神文明。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加强康巴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加强村级文艺队建设,经常性开展文艺活动,丰富基层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移风易俗,革除陈规陋习,淡化宗教消极影响,深入开展反分裂斗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四讲四爱”群众教育、新旧西藏对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要抓好体制机制。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能力、产业发展效益、群众增收能力等内容建立指标体系,强化督导考核。同时在乡村人才、乡村文化、乡村精神文明、平安乡村建设等领域提出具体指标,明确具体举措,细化具体职责。进一步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由组织部、宣传部、农业农村、政法、民政等部门共同建立乡村振兴工作联席会议机制,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商议、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实行积分制度推进乡村治理。完善村规民约等内部管理制度,完善“三资”管理,坚持“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全面实行村务、党务、政务公开,建立监督考核机制。
⠂༯span>⠼/span>⠼/span>五、强化二个加强: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政策资金保障
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五级书记抓三农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学习党委农村工作条例和乡村振兴促进法,建强党的农村工作机构。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三农”工作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一体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议事协调职责,树牢“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意识,抓实抓牢“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落实,扎实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大力发展农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压实党委(党组)一把手第一责任人责任,形成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在思想上,要摆正位置,坚持重中之重战略不动摇,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向党中央看齐,向习近平总书记看齐,向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看齐,切实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在行动上,要明确责任,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抓,负起领导责任,分管领导要认真抓、负起直接责任,涉农部门要全力抓、负起具体责任,相关部门要协同抓、负起配合责任,建立健全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确保政策到位不走样、措施到位无缝隙、工作到位无盲区。在措施上,要抓好落实,各级要紧盯目标不放松,一项工作一项工作地推进、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牢抓紧,一抓到底,抓出成效。注重从致富带头人、“先进双联户”中发展党员,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培养建立一批以致富能手为主体的党员队伍。努力造就一支懂农牧业、爱农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工作队伍。要坚持把到农牧区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牧区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制定并实施“三农”干部队伍培训计划,全面提升“三农”干部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作者:禄树晖系西藏民族大学乡村振兴研究所所长、教授。本研究系“着力乡村振兴和城镇发展双重点研究”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